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涅槃重生,防灾减灾救灾迈上新台阶

         从唐山站下车,换乘出租车,朝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驶去。一路上,高楼林立,翠荫夹道,一座现代化的美丽城市跃然眼前。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作为一座在废墟中迅速崛起、涅槃重生的城市,经历灾难的伤痛后,唐山市始终将防震减灾工作列为城市安全发展的重中之重,加速推进。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唐山市考察,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唐山市结合城市特点,从防震减灾工作出发,牢固树立综合减灾意识,在监测预警、科普宣教、资源统筹等方面发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依托“一馆一园”

讲述防灾减灾救灾新故事

      “大家请看,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当时唐山人民积极开展自救互救的场景。”唐山抗震纪念馆里,讲解员李雪动情地向游览者介绍,“地震发生后,如果大家能掌握一些自救知识,就能有更大的生存希望。”

        在唐山抗震纪念馆,这样的讲解一天最少4场,一年至少有300余天。

        大地震的伤痛已经写入唐山市的历史。创新方式、革新手段,不断增强全市上下灾害防范意识,提升群众应急逃生技能,已成为一种自觉。

        拉横幅、发传单,“下命令”“摆道理”,这是最早的防震减灾宣传。

        2008年,在大地震遗址基础上建立的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落成。2010年,始建于1986年的唐山抗震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矗立的建筑,不仅仅用来铭记历史。在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宣传和信息化科科长唐长利看来,参观者循着讲解员的讲解,站在一张张老照片、一处处触目惊心的地震遗址前驻足沉思,更能激发对灾害的敬畏意识和防范意识。

 

         布设临时展览、培养专业讲解员队伍、开辟互动体验科普展厅、招募志愿讲解员、开展进社区宣讲活动……唐山市依托“一馆一园”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努力吸引群众“走进来”,还创新形式“走出去”,走进社区、走到群众身边,鼓励群众参与。宣传内容也从以防震减灾为主,逐渐扩展到涵盖防汛、防火等防灾减灾救灾。

         每年全国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唐山市充分利用商业街电子屏幕、手机等投放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等内容,全方位全时段开展宣传。

         如今,群众对于地震等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明显增强。“以前听说可能有地震,只知道害怕。现在我们都知道,地震来了不要慌,要冷静对待。平时家里注意备好水、家庭应急包等物资。”          家住祥富里社区的高淑琴今年76岁,是大地震的亲历者。对邻居、亲友在防灾观念上的变化,她的感受尤其深刻。“我们能过上现在这么幸福、安全的生活,离不了国家的关心关怀,我发自内心充满感激!”高淑琴激动地说。

         防灾减灾没有“局外人”。不只唐山,新时代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形式,从“我说你听”到“边做边学”,防灾减灾救灾宣传不断深入基层末梢,全社会重防灾懂避险的氛围日益浓厚。

 

融入大安全、大应急体系

灾害监测预警快又准

         据监测,大地震发生后的40多年来,唐山市大大小小的余震未曾停止。今年9月1日和4日,唐山市开平区和滦州市相继发生2.2级和2.0级地震。震后数秒内,地震预警信息发出。10分钟,地震正式速报已传至唐山市委、市政府。

       “这样的速度,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地震监测预警科科长张骁感慨,“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抢出的数秒至数十秒,可以为公众逃生避险赢得宝贵时间,能有效起到减灾作用。”

          最开始,唐山市地震监测主要依靠人工模拟观测。1997年,唐山市政府投资建设唐山数字化遥测台网,这成为国内最早的地方数字化台网。此后20余年里,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等一系列现代化地震监测系统陆续建成。地震监测方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带来了地震定位速度和精度的大幅提高。

        优化台网布局,推进“一县一综合台”建设……

        在完善地震监测方式和手段的同时,唐山市持续推进地震台网密度建设。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唐山市地震监测台网已经从最初几个台站,发展为分布在全市18个县(市、区)的测震、地球物理场、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共188个,达到平均每10千米就有一个地震监测台站。目前,唐山市地震监测能力达1.0级。

        2018年以来,唐山市发生2.0级及以上地震共57次,其中4级以上地震3次。地震发生后,得益于快速预警、快速处置,这些地震均得以科学应对,未造成人员伤亡。

       唐山市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实现“大跨步”的背后,是国家一直以来对地震监测预警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投入。今年7月,历经5年攻坚克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实现了分钟级地震速报向秒级地震预警的跨越式发展,总体功能与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将向全社会正式提供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信息服务。

       北靠山、南临海,唐山市森林防火、防汛等工作面临不小挑战。围绕北部山区77个雨量站和市内主城区易积水点,建设雨量观测站15套,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点位650个;沿海重点区域部署建设海洋灾害视频监控设施11个……得益于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作的不断完善,工作做在前,唐山市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提升了应对处置效率。

         去年9月底,唐山市对唐山地震台网中心实施迁建,将原地震台网中心整体迁至唐山市应急管理局一层应急指挥中心大厅,完成了防震减灾系统与应急管理系统的集成,全面融入大安全大应急体系。

         在应急指挥中心大厅,记者看到,地震、森林防火、防汛、安全生产等监测预警信息被接入统一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这里汇聚了各灾种数据信息,出现灾情后便于进行综合会商研判、发布预警信息,采取针对性调整防御措施,大大提升应对效率。”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地震监测预警科值班人员刘欣说。

 

统筹各类资源

持续夯实防灾减灾基础

         今年6月,唐山抗震救灾训练基地正式建成。这是一座占地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训练基地,可满足一次500人的抗震抢险救灾训练需求。

         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为更好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要求,唐山市加快救援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除大力支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外,多年来,唐山市陆续组建了85支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与辖区内的河北省级危险化学品救援唐山三友基地、中国安能集团唐山分公司等专业救援队伍保持密切合作。

         新形势新变化对救援队伍的能力提出新要求。2023年,唐山市依托唐山市民兵训练基地建设唐山抗震救灾训练基地。按照规划,训练基地建设基础技能训练场和综合应用训练场,并配套信息化建设工程,可同步开展基础技能、综合坍塌救援、埋压废墟及管道救援、山岳救助、层叠坍塌救援、倾斜坍塌救援、泥石流救援和综合心理八个大类的训练。

         目前,该基地正处于验收阶段。“今后,有了这个训练基地,我们就可以组织在唐山的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以及相关社会救援力量一起训练。这对提升唐山市整体灾害应对处置和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和地质灾害防御科一级主任科员冉芃说。

         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挥第一时间掌握和报送灾情作用,并在法律中专门对其建设进行明确;广泛利用学校、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加强自然灾害专家库建设,组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我们充分利用各方力量,统筹各方资源,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基础打得更牢固,更坚实。”唐山市应急管理局预案管理和救灾物资科科长蔚超说,现在,灾害防范不再是一家之事,重在人人参与、共同发力。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站在新中国成立75年的历史节点,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必将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0/40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