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急管理要向“新”而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称《决定》),这是指导新征程上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决定》鲜明指出,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安全制度约束,并在第十三部分专门论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概括起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质态,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起源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路径是因地制宜发展,喜“新”不厌“旧”,要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上再下功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必将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必将带来各行各业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形成社会生产生活的新形态,对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大好机遇。新质生产力,不仅对其他行业领域提出的发展要求,也同样对应急管理领域提出的要求,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应急管理改革时间不长,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整体水平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体制机制、组织指挥、监测预警、监管能力、队伍建设、救援装备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痛点,需要加强改进提高。通过发展新生产力,加强科技赋能,大力更新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应急管理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挑战。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强化预警监测,落实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把握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安全风险,强化安全发展的使命责任,确保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安全生产上主要存在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对新质生产力的风险源及安全机理的认知存在局限性,产业链、供应链的技术韧性和安全水平不平衡,安全监管标准体系不够全面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不相适应,安全保障规范性措施不够健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安全风险叠加等问题,给应急管理工作带来的安全挑战不容忽视。

       面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安全生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急管理部门要保持定力,向“新”而行,积极作为,努力在促进自身创新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安全底线,以高水平安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一,坚定不移贯彻新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在安全工作上的新要求,确保守牢安全底线。

         一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决定》进一步强调,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抓好新质生产力安全工作中,要坚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兼顾,全方位防控,构建大安全大应急体系,打好安全工作的主动仗,在发展中筑牢安全屏障,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坚持稳中求进、以进求稳、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蕴含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在要求。发展和安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必要环境和重要守护,安全也是重要的新质生产力。要坚定“稳”的战略定力,把握“进”的战略主动,夯实“安全底座”,确保新质生产力高效发展。

       三是坚持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新技术、新动能、新基建、新业态的出现,会形成许多影响公共安全的风险源,容易导致更多不确定的新型安全问题发生。应急管理的最佳境界是无“急”可应,把可能的风险和危机尽量通过事前预防加以消除和规避,强化“防”胜于“救”的意识,切实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第二,融会贯通确立新思维。新质生产力需要新思维引领新发展,抓好应急管理工作也要以“新质化”的安全思维推进高水平安全落实。

        一是韧性思维。2023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两次讲到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强调要“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进一步指明了城市安全发展路径。

         确立“韧性思维”,就是坚持以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为目标,有力提升应急治理效能。强调城市安全不应该是脆弱的、易冲击的系统,而是在面临各类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时,拥有更强防御能力和恢复力、发展力,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提高韧性安全能力,是现代城市应对危机、管控风险的根本策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安全发展的时代判断和必然要求。近年来,从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灾难看,包括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发生,充分说明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二是系统思维。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六个必须坚持” 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写入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原则之一。这为我们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推进应急事业发展提供了“金钥匙”。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社会工程,要认真贯彻系统思维,着力提升安全治理效能。

        从“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模型看,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通过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的全生命周期工作,更好防范应对四大类突发事件,有效减轻其对社会人、物、系统承灾载体的冲击后果,保障社会安全运行。从城市运行系统看,城市就是一个多领域、多因素构成的巨大而又复杂的城市生命系统,城市安全风险呈现“增多、放大、叠加”的趋势,安全防控压力大。应急管理部门要强化系统防范、综合施策的思维,着眼全灾种、全要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打造“事前科学防、事中有效控、事后及时救”的高效防控系统,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治理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决定》强调“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企业的安全生产到城市的安全运行,涉及各行各领域、各级各层面,只有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才能更好地保障安全。

        从“管理”到“治理”,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内涵要求变化较大。从城市公共安全来讲,治理理念就是由政府单一管理的模式,向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多元治理主体转变,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运用治理的思维,筑牢城市安全运行的人民防线,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让城市更安全更美丽。

        第三,求真务实完善新机制。我国自上而下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虽然已经6年多了,但总体还处在探索成熟期。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安全要求,必须在求真务实中加快完善各级应急管理新机制。

        完善统筹高效的组织指挥机制。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推动应急组织指挥机制横向理顺、纵向优化、统筹高效。正确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衔接好“防”与“救”的链条,落实好“上”与“下”的责任,更好实现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优化协同高效。在具体组织指挥上,力求做到“四化”(即指挥层级扁平化、指挥机构贯通化、指挥平台一体化、指挥方式精确化),切实提高组织指挥的实效。

       完善精准坚韧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树立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理念,健全灾害风险监测和预警发布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和安全隐患举报力度,完善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提升灾害风险隐患防控能力,努力做到“四早五最”:对问题隐患,要早排查、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努力在最早时间、从最低层级,用相对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争取综合效益最佳,力求“危机不发生、出现不激化、爆发不升级”。

       完善有力有效的救援救助机制。加强救援救助机制建设是“救民于水火”的关键所在。立足“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性”要求,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救援救助能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确保应急处突全过程科学有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设,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加强善后处置恢复工作,及时做好安置、救助、心理抚慰、司法援助等工作;加强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工作,促进应急处置顺利高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科技赋能的智慧应急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加强“智慧应急”建设带来机遇,加强顶层设计、把握效果导向、做好政策保障,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深化城市“一网统管”建设,聚焦“高效处置一件事”,提高“观管防处”的一体化高效作战能力。结合城市更新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赋能,提高设施运用的功能。加强基层智慧应急建设,着力构建基层智慧应急监管网络。加强应急技术装备研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质战斗力。

        完善共建共享的安全文化机制。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社会才能长治久安。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教训告诉我们“安全文化薄弱”是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最根本的原因。“企业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要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努力实现本质安全水平大提升。积极推广全社会安全文化,久久为功提升全民安全素质,持续有力培育全社会安全文化,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完善协同发展的区域应急机制。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城市群区域应急协同发展,是确保区域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应急管理上要努力做到“四个聚焦、四个提升”:聚焦制度机制建设,提升协同发展组织能力;聚焦重大突发事件,提升联合应对处置能力;聚焦重点风险领域,提升安全联防联控能力;聚焦支撑保障体系,提升应急资源共享能力,奋力推进区域应急管理协同发展取得扎实成效。